全国服务热线:18684048962(微信同号)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坚持自主定级、自主保护的原则。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在中国、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一种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 1、等级保护对象的定级:根据等级保护相关管理文件,等级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一共分五个级别,从一到五级别逐渐升高。等级保护对象的级别由两个定级要素决定:受侵害的客体和对客体的侵害程度。 2、等级保护对象的备案:已运营(运行)的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应当在安全保护等级确定后30日内(等保2.0相关标准已将备案时限修改为10日内),由其运营、使用单位到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办备案手续。新建第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应当在投入运行后30日内(等保2.0相关标准已将备案时限修改为10日内),由其运营、使用单位到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办备案手续。 3、等级保护的实施: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级及以上信息系统每年或每半年就要进行一次测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步骤:确定定级对象→初步确定等级→专家评审→主管部门审批→公安机构备案审查→最终确定的级别。 4、监督检测:企业最终确定网站的级别以后,就可以到公安机关进行备案。备案所需材料主要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需要的备案材料有所差异。第三级以上信息系统需提供以下材料:系统拓扑结构及说明;系统安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系统安全保护设施设计实施方案或者改建实施方案;系统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清单及其认证、销售许可证明;测评后符合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技术检测评估报告;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专家评审意见;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意见。 |